一幅画卖出8700万元,这个高价让许多人都感到震惊。然而,在拍卖市场上世纪汇通,这并不是罕见的事。特别是在2011年,北京的一家拍卖行以8700万元的价格拍出了《嵩阳汉柏图》,而这幅画也引起了一个人的强烈关注。这个人叫朱云,他的外祖父曾将这幅画留给了他。看到画作在拍卖行中以如此天价出售,朱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毕竟,当年他将这幅画仅以17万元卖出。
这让朱云深感愤怒,他开始回想当时的交易过程。经过一番思索,朱云决定将当年建议他卖画的专家刘岩告上法庭。那么,刘岩究竟是如何让朱云低价卖出这幅画的?朱云能否赢得这场官司?刘岩的结局又如何?
令人意外的是,这场官司引出了两个被告。这让律师感到非常困惑:“朱先生,您到底是要告哪个刘岩?”在这时,朱云正焦急地在家等待律师的电话。
展开剩余86%“朱先生,是您吗?”
“是的。”
“目前有两个专家名字一样,都叫刘岩。您要告的是哪一个?”
朱云听完这个问题愣住了,心里也很迷惑。原来,刘岩这个名字并不稀奇,两个刘岩竟然都在鉴宝圈里活跃,并且都有一定的声誉。朱云当时只认识一位叫刘岩的专家,参加的是河南电视台的《华豫之门》节目,但他没想到还有另一位同名的刘岩。
经过一番了解,朱云很快就弄清楚了情况。南方的刘岩是一位学者,专注于古玩研究并拥有官方认证的鉴定资格,而北方的刘岩(也就是当年参与节目的那位)并没有相关证书,却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口碑在鉴宝界积累了不小的名气。最终,朱云决定要告的就是这位北方的刘岩。
朱云与刘岩的纠纷,起源于一幅《嵩阳汉柏图》。朱云的外祖父把这幅画留给了他,作为传家宝。然而,朱云并不懂得鉴别画的真伪。于是,他决定找个专家看看这幅画的价值。一次偶然的机会,朱云在电视节目《华豫之门》上看到了这档鉴宝节目,里面的专家们常常鉴定出一些价值不菲的古董。看着其他人把宝物带去鉴定并得到了丰厚回报,朱云也动了心思,翻箱倒柜找出了那幅画。
朱云报了名参加了节目的海选,但却被刷下了。失望的他准备打道回府,但就在此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他面前——正是刚才为他鉴宝的刘岩。
“没关系,等海选结束,我会帮你看看画。”刘岩递给朱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鉴宝师 刘岩”。
朱云心中一喜,迅速决定跟随刘岩去酒店见面。到了酒店,刘岩看着那幅画,眉头微皱。起初,朱云以为这幅画没有什么价值,可刘岩告诉他,这幅画是乾隆帝的仿品,虽然价值不高,但也有一定收藏价值,最多能卖三万。后来,刘岩更是表示,他能帮助朱云找到买家,画的售价可能能达到17万元。
朱云听后顿时感到一阵兴奋,17万对他来说是一笔巨款。他答应了刘岩的帮助,并开始期待能顺利卖掉这幅画。
几天后,刘岩果真带来了一个买家,这位买家仔细端详了画作,最后却表示“可惜了”。朱云心中焦急,怕买家不肯接受。但买家最终还是答应了以17万元的价格购买这幅画。
交易完成后,朱云将画卖掉,买家将款项迅速转账到他的账户,朱云非常高兴,甚至打算请刘岩吃饭表示感谢。然而,刘岩婉拒了,并表示自己只是在履行职责,帮朱云把画卖出去很开心。
然而,几年来,朱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当年卖出的画真的值得17万元吗?直到2011年,朱云才得知那幅画竟然拍出了8700万元的高价,瞬间他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朱云开始怀疑当年自己被刘岩欺骗了。
实际上,历史上确实有许多乾隆的真迹流落民间,乾隆帝不仅精通诗词画作,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朱云的《嵩阳汉柏图》正是乾隆在河南嵩山游览时创作的。这幅画中描绘了嵩山的一棵古柏,这种画作无疑是有历史价值的。经过专家鉴定,这幅画的价值远远高于朱云当年卖给买家的17万元。
经过反复思考,朱云终于决定将刘岩告上法庭,寻求公正。但现实并不如他所愿。案件一开始就变得复杂,首先出现了真假刘岩的纠纷,律师也发现他并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证明刘岩当年诱导他出售画作的行为。更糟糕的是,朱云手中的画并不能确凿证明其真伪,尤其是没有刘岩的签字和协议,整个交易过程就像是一个私人交易,根本无法证明存在欺诈。
最终,法院认定证据不足,并裁定朱云和买家当年进行的交易是自愿且公平的,刘岩并没有任何违法行为。朱云不仅未能通过法院获得赔偿,甚至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即便上诉,也无法改变现有的判决。
这场官司最终不了了之,朱云的画被低价卖出,而当年的鉴宝专家刘岩也没有受到任何法律责任。他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了许多收藏爱好者的警示:在文玩古董的世界里,很多人都很容易上当受骗。
发布于:天津市网眼查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